第(3/3)页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此亦圣人之言。” “这‘可’之一字,一曰应不应该,二曰能不能够。” “以圣人其他话中之意,此句中‘可’字,宜是‘能够’之意。非是圣人意指愚民,仅是指出‘百姓日用而不知’之现状,并为之悲叹而已。” “圣人亦悲民之不知,而今距圣人之世,已上千年。若再不开启民智,何日才能实现圣人理想之世?” 朱标的儒学功底,丝毫不下于这些朝中文官。再加上其如今皇帝的身份。这一番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读,基本上可以算作对这句有争议的圣人之言的盖棺定论。 几个反对的官员们一时哑然,刘三吾也是不赞同开启民智的。在他看来,学问乃金贵之物,传授学问应该慎之又慎,其可轻传于鄙贱之民? 苦思了一阵,想到了一个理由,于是他出面道:“陛下,开启民智,靡费必巨。” “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呵呵,刘卿家多虑了。朕自然是三思过的。”朱标脸上波澜不惊。 “国库前些日子,又收到了从倭国和凤鸣洲运来的几床黄金。” “这些金银堆积于国库之中,也是死物。更何况朕暂且只是想先在北方推行此举。” “断然没有问题。”朱标自信满满的道。 刘三吾愣住了,他知道大明如今很富,却不知道大明如今富到了这种地步。 国库的钱,竟然已经多到了如此地步么? 当即也有人,出列劝说朱标不应如此靡费,应当把钱就这么堆在国库里,指不定什么时候就需要这些钱救急了呢? 但此时,已经有许多新学文章论证了财富与经济的关系,很快便有人对此提出反论,国库之中钱财太多,非大明之福。更有可能限制了大明的发展。只有将这些金银流转起来,才能为国家创造源源不断的税收和财富。否则,国库中的金银只会越堆越多,而大明反而会越来越穷。 这个理论现在虽然还不是定论,但显然也无法以靡费为理由驳倒朱标了。于是又有人道:“陛下欲广设学堂,塾师教谕从何而来?” “而今府学教谕,皆有官身。莫非殿下准备大举抽调官员,以任教谕么?” “呵呵,自是不能大举抽调。”朱标道。“故而,朕打算效仿父皇昔日择取税务科官员之举,再开一次恩科。” “此恩科,专为择取官学教谕。因朕暂时只打算以北方作为试点,因此,这恩科便只录北方士子罢。”这燕国地图终于展到了头,朱标到此,才算是图穷匕见。 殿中又是一净,接下来,则人声更是鼎沸。无数人出列谏言,道此事万万不可。 而北方籍的官员们,本来大多还在观望形势,听此,不由得心中一动。开始有许多人出来支持朱标的决定。 要知道,在上一次的科举改革之后,现在的科举进士,大都也是下放到基层历练,至多当个县令之流,想要一得中就在京当个清贵官儿,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而这官学教谕……主管教书的活儿,论起来,甚至比县令还要清贵些许,还是在州府之中任职,比那些到偏远县去土里刨政绩的进士们,不知要舒服到哪儿去。 而且,若是循税务司取士旧例,这教谕定然也是有品秩的,日后还能升迁……这样算来,竟是比之前的恩科进士还要更占便宜。 这明显是陛下重视北人,要借此扶持北方读书人之意啊! 眼见朝堂之上,一众官员都被这枚核弹给炸的昏了头脑,反对的众人如一盘散沙,而支持的则迅速反应了过来,开始就着朱标抛出的理由拧成一股绳。其中还有支持开启民智,真正心系江山的,已经抛下了南北士子矛盾的事,开始仔细思考起此事对大明的好坏……朱标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借此为由,正好聚合北方士子,推动民智的开启,顺便解决南北榜的纷争,此可谓是一石二鸟……至于推动开启民智中间的阻力,朱标相信借着这次北方士子义愤填膺、万众一心的东风,此事必定会成功的。 这是……父皇留给自己的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