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辑 东汉复兴-《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第(1/3)页

    ●战昆阳刘秀扬威

    更始帝刘玄做了皇帝之后,就派大将四处攻伐城池。眼看汉军长驭直入,王莽慌了手脚,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率军四十余万,气势汹汹地向昆阳扑来,一场恶战迫在眉睫。当时昆阳城内的汉军只有八九千人,敌我力量悬殊,汉军众将认为,如果敌军长期围困,昆阳必被攻陷。于是,刘秀和李轶率领11名骑兵,冒死从城南突破重围去别处搬求救兵。

    刘秀刚离开昆阳,王邑、王寻就命令士兵挖地道,并用冲车撞城门,箭像雨一样落在昆阳城里。汉军顽强应战,一次次击退了王莽军的进攻。这时,刘秀等人已赶到郾城和定陵,带着援军赶赴昆阳,向数倍于己的王莽军冲去。为了鼓舞城里守军的士气,刘秀修书一封,谎称另一支汉军主力已攻破宛城,派使者给城里守军送去。这封信后来被王莽军截获,使王莽军阵脚大乱。刘秀一看机会来了,立即组织了一支突击队向王莽军冲去。

    王邑和王寻见刘秀的援军人数不多,不当一回事。他们两人亲自带着一万余人前来迎战,同时命令各营军队不得出击。刘秀的突击队冲入敌阵后,奋战拼杀。王邑军阵大乱,因军令限制,其他将领也不敢互相救援。刘秀率军左冲右杀,很快冲到王寻面前,将王寻杀死。城内守军见状,趁机杀出城来,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动地。王莽军大乱,四处溃逃,互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恰巧此时风雷大作,雨下如注,昆阳城北的洼水陡涨。王莽军不少人落进洼水中淹死,尸体把河道都堵塞了。

    汉军取得了昆阳大战的胜利,王莽的40万大军顷刻间化为鸟有。官军败逃后,留下的粮草、兵器不计其数,汉军搬了一个多月还没搬完。昆阳大战是刘秀戎马生涯中的-个光辉战例,从此,刘秀扬名天下。

    ●登帝位“光武中兴”

    刘秀登上帝位之后,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陆续消灭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势力,基本上重建了统一局面,历史上称刘秀重建汉室是“光武中兴”。

    刘秀即位之初,就废止了王莽订立的所有制度和政策,基本恢复了西汉时期的制度和政策。公元30年,他下令各郡国减低田租,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其次是选用良吏,减轻刑罚。刘秀还下令提倡节俭,精兵简政等。这些政策与措施对于东汉农业生产的恢复以及社会秩序的安定具有积极意义。

    刘秀建立了一个比西汉还要专制的封建政权。他给功臣们以爵位和封地,但不给他们政治权力。他把原来在内廷处理文书的尚书台提高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机构,由皇帝直接指挥。他还进一步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代之以司徒、司空和太尉,也称“三公”。三公表面上权力很大,实际上只能处理一些例行的公事,而尚书台才是实际行政事务的最高管辖机关。光武帝还加强了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御史台、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举报朝廷百官犯法者和各郡事务。光武帝还裁撤了400多个县,大量裁减官员,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东汉时期,刺史的监督权被扩大了,地方上一切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也渐渐落到刺史手中。

    为增加政府租税和赋役,公元39年,刘秀下诏“度田”,对全国的户口和土地进行清理、核实。但是豪族地主势力仍千方百计地把负担的赋税摇役转嫁到农民头上,同时以武装抗拒度田,从而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后来,刘秀采取镇压与分化瓦解相结合的办法,平息了度田引起的骚乱,有利于赋税、徭役的征调。刘秀连续6次下令解放部分奴婢,并改善奴婢的法律地位。解放奴蟀是为了增加由政府直接控制的劳动力。

    ●马援与马革裹尸

    马援,东汉陕西扶风茂陵人。先祖是赵国名将赵奢,因被封为“马服君”,遂以马为姓。

    公元32年,马援投奔刘秀,并协助他西平隗嚣。在破羌安陇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腿肚子被箭射穿,流血不止,仍坚持直到获胜,刘秀赐他只千只羊、三百头牛,他将这些搞品分发部下,因而深得将士的敬重和拥戴。

    后来,马援被授予“伏波将军”称号,大家都来向他祝贺,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官员。马援对孟翼说:“为什么先生不说些指教我的话,而味夸奖我呢?”孟翼不知如何应对。马援说:“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封地多达三千户。赏大于功,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求当个先锋,做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就行了(马革裹尸),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孟翼听了由衷佩服。

    公元47年冬天,湖南地方暴动,朝廷多次派官兵镇压不能取胜,刘秀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这时,马援年已62岁,饱经风霜,有病在身,闻讯从床上一跃而起,披挂上马,请缨出战。刘秀怜他年老体衰。马援说:“老当益壮,我还能披甲上马!”他飞身上马,率军奔驰在疆场上,屡战屡胜。由于南方气候炎热,好多士兵中暑死去,马援自己也病倒了,不久病死在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壮志。

    马援死后,刘秀亲自题写“马革裹尸”的金匾,派人送到他的家中,还命人把“马革裹尸”谱成曲子,作为军歌,规定汉军出征前必须高唱三遍,以鼓舞士气。

    ●班超与投笔从戎

    班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小儿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的弟弟。班超从小胸怀大志,虽然不注意修饰外表,不拘细节,但很孝顺长辈,常常在家干粗活、累活。班超擅长辩论,并且阅读过各种图书和典籍。

    公元62年,30岁的班固被召到京城洛阳做官,母亲随同前往。由于家境贫寒,班超经常替官府抄写书籍,以取得一些收入。

    时间久了,班超对整天抄抄写写非常厌烦,觉得长期干这种事没有出息,生活枯燥无味,一天,他正在埋头抄书,突然心有所感,把笔一扔,感叹地说:“大丈夫应该有雄才大略,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到西域去建功立业,取得高官厚禄,怎么能老是这样埋头在笔砚之间抄书呢!”同班超一起抄书的人听他说这话都不以为然,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班超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这些庸碌无为的小人,怎么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

    不久,班超就参加了军队,后来成了东汉的名将

    ●班超再度通西域

    班超“投笔从戎”后,在公元73年奉命出使西域。二百年的历史证明,在汉匈关系这架天平上,西域是个决定性的砝码。汉家联合西域,匈奴则势孤;汉家与西域绝交,匈奴则势强。欲制匈奴,必先联西域,去其右臂。这就是班超出使西域所肩负的战略使命。

    班超一行来到都善(原名楼兰,在今新疆若羌县治卡克里克,地处西域南道),都善王对汉使起初殷勤而又热情,后忽变得疏远而怠慢了。班超意料到其中有故,可能匈奴也派来使者,都善王何去何从狐疑不定。这个判断从都善的使者口中得到证实。班超立即与同行的36个伙伴密商,当机立断,先发制人,夜袭匈奴使者,否则汉使必为其所害。班超遂率吏士,乘夜半风起,出袭匈奴使者。班超亲手格杀3人,伙伴们斩首三十余级,其余一百多人全被烧死。第二天,班超把鄯善王请来,都善王看到匈奴使者的人头,也为汉家使者的英勇果敢所震惊,遂打消狐疑,决意摆脱匈奴的统治,与汉家复通和好。

    接着,班超一行经于闻(今新疆和田一带),争取了于阗王。于闻人主动杀死了匈奴派去奴役他们的“监护使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