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辑 三分天下-《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第(3/3)页
在刘备进兵益州的同时,曹操也占领汉中。于是,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向汉中进兵。曹操听到刘备出兵,马上组织兵力,抗击刘备,他也亲自到长安去指挥汉中战事,双方相持了一年。到了第二年,在阳平关一次战役中,蜀军大胜,魏军的主将夏侯渊被杀,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把魏军撤退到长安。
公元216年,曹操被晋爵“魏王”,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但权倾朝野,实际上已具备皇帝的权力和威势。
刘备由于曹操退出关中,他在益州的地位更加巩固了。公元219年,刘备在他手下一批文武官员拥戴下,在汉中称王。
●关羽败亡走麦城
关羽败走襄阳后,又听说荆州被吕蒙占领,气得大骂孙权、吕蒙。他重新整顿人马,想杀回荆州,再夺回来。但许多将士都纷纷逃离,军心大乱,毫无斗志可言。
刚走到半路上,关羽便遇到了吕蒙。一场大战后,关羽带领着几百人马逃到麦城。吕蒙率吴兵将麦城团团围住。关羽一看很难战胜吴兵,便派人到上庸去求救,孟达知道自己不是吴兵的对手,便迟迟不发兵。关羽只好准备突围出去,到西川去搬兵。
一天深夜,关羽带领关平由城北小路向西川驰去。谁知道,吕蒙早已在周围设下了重重埋伏,没走多远,伏兵四起,关羽、关平被围。二人带领着自己的人马不敢恋战,杀出一条血路,向北跑去。刚走二三里,又遇上伏兵,关羽大刀一砍就是一片,但是吴兵太多,倒下一批,又上来一批,关羽知道这样累也把自己累死,便带马向北跑。刚跑了几步,战马被吴兵绊倒,关羽跌落马下,立即被吴兵擒住。
关羽、关平被擒,二人宁死不降,被孙权杀掉,周仓听说关羽被杀,也拔剑自刎,麦城失守。
●曹丕废汉建魏朝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王太子曹丕当时正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北)。噩耗传到邺城,曹丕放声痛哭,不能自已。中庶子司马孚劝他说:“先王驾崩,天下大事都依赖殿下作主。您应当上为宗庙祭祀的延续着想,下为天下百姓的生计考虑,怎么能像普通人行孝一样,只知道哭呢?”曹丕又哭了很久,才勉强止住,说:“你说得对。”这时群臣刚刚听到曹操的死讯,聚在一起痛哭,连上朝的行列也无法保持了。司马孚在朝中大喊:“现在君王去世,天下震动,应当尽早拜立新君,以稳定全国局势。你们难道就只知道哭吗?”于是,曹丕下令让群臣退朝,设置宫廷的警卫,料理丧事。
群臣认为太子即位应该等待皇帝的诏令,尚书陈矫却说:“先王在外地去世,全国上下惶恐不安,太子应当节哀,继承王位,以维持天下人的期待。况且还有先王宠爱的其他儿子在一边等待拥立的机会,万一来去之间发生变故,那么国家就会有危机了。”于是,曹丕立即安排官员备办礼仪,一天之内全部准备齐全。第二天早晨,曹丕借用王后的名义传命令:太子即位为魏王。汉献帝还授予曹丕丞相官印和魏王玺绶,并让他兼任冀州牧。
当年十月,曹丕又制造了群臣上书请他称帝的事件。汉献帝做了三十多年的挂名皇帝,接到大臣上书后,被迫将帝位“禅让”给了曹丕。曹丕假意推辞再三后,接受了玉玺,正式称帝,建国号为魏,即魏文帝,定都洛阳,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将汉献帝贬为山阳公。东汉灭亡了。
●刘备称帝建蜀汉
曹丕称帝后,蜀中风传汉献帝刘协已被杀害,身为宗室的刘备于是发丧制服,追尊刘协为孝憨皇帝。事后,刘备部下全都劝刘备即帝位,刘备没有答应。军师诸葛亮多次上言,刘备终于同意,并让军师诸葛亮、博士许慈、议郎孟光设定礼仪,选择吉日良辰,上了尊号。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皇帝位,是为汉昭烈皇帝、蜀先主。因他以兴复汉室为号召,所以国号仍为汉,改元章武。但他仅有益州这很小的一块地方,又称“蜀汉”或“季汉”。刘备任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设置百官,建立宗庙,祭祀先帝。五月十二日,刘备立夫人吴氏为皇后,并立儿子刘禅(阿斗)为太子,娶车骑将军张飞的女儿为皇太子妃。
●刘备托孤白帝城
刘备撤到白帝城后一直没回成都。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命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并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安国家,定大事。如果我的儿子刘禅行,你就辅佐他;如果不行,你就废了他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流泪说:“臣下哪敢不尽心竭力。一定效忠太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又给太子下诏说:“人活到五十不算早亡,我今年已六十有余,没什么遗憾,只是挂念你们兄弟。你们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善小而不为!只有贤德的人,才可以服人。你父德薄,不足效法。你与丞相处事,要待之如父。”这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即白帝城)去世,时年63岁。这就是历史上的“白帝托孤”。
●诸葛亮七擒孟获
刘禅当上蜀汉皇帝不久,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和四川西南部一带)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乘刘禅继位不久,发动了叛乱。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向南中进发。诸葛亮认为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应以攻心为上。他率军来到南中,根据既定的安抚政策,制订了翔实的作战方案,并关照将士,作战时,对孟获只许生擒,不准伤害。
孟获是个有勇无谋的人,和蜀军初一交战,就被诸葛亮设计活捉了过来。孟获心中悔恨不已,以为被汉人俘虏,必死无疑。谁知,诸葛亮却让人给他松了绑。为了改变他对蜀汉政权的偏见,诸葛亮命令军队列成阵势,亲自陪他观看,道:“孟将军,你看我这支军队如何。”
孟获一点不领情,傲慢地说:“以前我不知虚实,所以吃了败仗。看了你们的营阵,不过如此。下次再战,我一定能取胜。”诸葛亮笑着摆摆手:“那好吧,我这就放你走。你回去整顿兵马,咱们再见个高低吧!”
孟获回去整顿军队再战,又被诸葛亮俘虏了。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又放了他。像这样捉了放,放了捉,共有七次。第七次抓到孟获后,他终于服了,他说:“丞相对我七擒七纵,这是自古没有的事啊。丞相如此厚待我,我再要反,可就不知羞耻了。”那些部落首领也一起跪下谢恩,道:“丞相的恩德我们永世不忘。南人永远不再造反了。”诸葛亮设宴招待了他们,还让孟获作为首领,管理他原来的地区。以后,南中一带少数民族与蜀汉相安无事,各民族之间相处和睦。
●孙仲谋武昌称帝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吴国的建立者。他的政治才能甚至得到曹操的赞扬,曹操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自公元200年继承其父兄的事业,成为江东一方霸主。魏、蜀相继称帝以后,孙权因迫于形势,曲意事魏。公元229年,终于在武昌南郊即皇帝位。因夏口(今湖北武汉)、武昌(今湖北鄂城)都传言黄龙、凤凰出现,于是改元黄龙,立国号为吴,大赦天下。追尊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子孙登为皇太子。九月,孙权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52年,孙权去世,终年70岁,死后追尊为吴大帝。
孙权称帝,标志了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三国之中,虽然孙权称帝最晚,但从割据江东起计算,却是历时最久的。
●司马懿发动政变
魏明帝曹睿死后,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曹芳当了皇帝。这时候的曹芳才八岁,根本不懂事,国家的所有事情都由曹爽和司马懿两人决定,而曹爽因为自己太年轻,没有经验,大小事情都要问过司马懿后才敢办理,把司马懿当成长辈看待。这时候的司马懿,真正掌握了国家大权。
曹爽当了大将军以后,手下聚集了一批很有学问的人,其中有5个人最受曹爽的信任,这5个人是毕轨、何晏、邓庵、李胜、丁谧,他们对曹爽把大权交给司马懿很不服气。何晏说:“国家大权应该由曹氏宗族内的人来掌握,怎么能让司马懿说了算!假如司马懿有心造反,你怎么能控制得住他?”曹爽觉得有道理,问何晏应该怎么办才好,何晏说:“可以封司马懿为太傅,让他官做到最高等级,可是没有实权,把兵权夺过来归你自己掌握,这样才能确保安全。”
曹爽便对太后说司马懿功劳大,声望高,应该当太傅,而管理军队这样的事情应该由年轻人来办,皇帝和太后都同意。于是,司马懿被封为太傅,交出了兵权。曹爽乘机将自己的弟弟曹羲、曹训、曹彦安排作管理军队的将军。从此以后,朝廷中的军政大权一起落到曹爽弟兄几人的身上。几年以后,曹爽兄弟权势越来越重。司马懿长年推说有病,也不参与国家事务,曹爽便更加放心地过着放荡的生活,一面私自建筑宫殿,一面四处游玩。各地方送给皇帝的东西,都经过曹爽挑选以后才给皇帝送去。曹爽特别喜欢出外打猎,经常许多天不回城。司农桓范不放心,劝曹爽不要经常外出,要留在京城中,防止京城中发生变化,曹爽不听。
公元248年正月,曹爽兄弟随同皇帝曹芳一齐去祭扫高平陵(曹睿的坟墓),扫完墓,曹爽带着自己的一班亲信就在外面打猎游玩。司马懿立即动手,派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发兵守住洛阳四面城门,夺过了曹爽弟兄在京城中的军营,派自己的亲信管理了军队。司马懿又打开武器库,将自己的军队武装起来,守住洛水桥。然后,司马懿进入皇宫,向郭太后上了一份表章,说大将军曹爽任用小人,不理国事,应该夺去曹爽弟兄的兵权,免得将来出娄子。郭太后本来就不喜欢曹爽,马上同意了司马懿的请求,并且还以太后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
司马懿又派出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让他俩告诉曹爽,只要曹爽交出兵权,保证不伤他弟兄的生命。许允、陈泰走后,司马懿又将殿中校尉尹大目招来,让尹大目再去劝曹爽,保证不伤曹爽兄弟和家属的性命,并且指着洛水河赌咒发誓。同时,又给皇帝曹芳献上一份表章,说曹爽任命一大批小人,把持了朝廷的军权,上上下下都很不满,万一发生了变乱,后果不堪设想,自己不得已才起兵,目的只是罢免曹爽弟兄的大权,而且太后已经同意了我的做法,等等。
曹爽正在打猎,一连串听到几起报告,说太傅司马懿在城中发动了兵变,要夺自己弟兄几个的兵权,当时就吓得像木头人似的。从城中逃出来的桓范劝曹爽当机立断,发诏书,起兵和司马鼓对抗。但曹爽贪生怕死,最后交出了兵权,和皇帝一道回城,向司马懿投降。
曹爽一回城,司马懿便将他弟兄四个看管起来,给他们安了个图谋造反的大罪名,将曹爽弟兄四人和亲属,连同亲信们一起逮捕起来,判了斩刑。这就是魏国末年发生的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司马昭诛杀魏帝
“高平陵事变”发生后不久,司马懿就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司马昭做了丞相,更加专横跋扈,继续大肆杀戮曹氏集团中的人。他还把曹芳给废了,把曹睿的堂弟、年方14岁的曹髦迎来洛阳做皇帝。
曹髦对自己当一个小小的傀儡皇帝十分不满意,每当想起自己祖宗的丰功伟业,想起司马昭如此飞扬跋扈,便十分伤心。他有感于井中出现黄龙的民间传说,就提起笔来写了首《潜龙诗》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诗的大意是:可怜的黄龙被困在井中,不能到大海里自由翻腾。泥鳅鳝鱼居然也敢来欺侮,在黄龙面前摇头摇尾逞能。可怜的黄龙呀!你和我处境相同呀!这首诗传到司马昭耳中,他带着宝剑大步走进宫里,问皇帝:“你写的《潜龙诗》,里边的鳝鱼和泥鳅就是我吧?”曹髦低着头,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司马昭冷冷一笑,转身就走了。曹髦再也不想当这个憋气皇帝,找来三个大臣说:“我与其坐着等死,还不如带兵和他拼一拼!”大臣当然都劝他要慎重,他却从怀里抽出早就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上,自己去禀告太后。有两个大臣转脸就跑去报告司马昭。
曹髦带着兵进攻司马昭,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司马昭指使的凶手成济杀死了。司马昭听说皇帝死了,故意装得万分惊讶与难过,先命令把曹髦的尸体收殓起来,又在舆论的压力下灭了成济三族。派士兵去逮捕成济,成济自然不服气,就光着膀子爬上房顶,大喊大叫:“是司马昭让我杀死皇帝的。”这一下,就把司马昭的阴谋抖落出来了。他的野心人人看得明白,即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了曹操的孙子曹奂做后帝,改年号为景元元年。至此,司马昭篡权活动的重大步骤已经完成,曹魏政权名存实亡,而三国鼎立的局面也行将结束了。
●孙峻专擅吴朝政
吴大帝孙权临死前,从武昌召回诸葛恪,任他为太子太保,并诏令百官,朝中诸事由诸葛恪统管,并为诸葛恪置卫队、造府第。
诸葛恪为吴勋臣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其人才干出众,但刚愎自用。孙亮初即位,诸葛恪掌大权,极想建功,大行惠政,废除负责纠检的校事之官,赦免逃犯,免除关税,于是很得民心。
诸葛恪人心己附,又想树立军威,公元252年,即发兵二十余万人,不顾劝谏一意伐魏,民心哗然。后诸葛恪率兵攻魏新城(今湖北房县),时值炎夏酷暑,加之瘟疫流行,吴军病死伤残人数过半,于是民怨渐起。诸葛恪回都,不但不自检过失,反迁怒众将百官,令朝野失望,民怨更重。
公元253年,吴宗室、侍中郎孙峻利用民怨来泄私忿,设计诛杀诸葛恪,夷及三族。孙峻自任承相、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又取消了容易与丞相争权的御史大夫一职,将朝政总揽于自己手中
●“乐不思蜀”的阿斗
刘禅小名叫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蜀汉灭亡后,刘禅还留在蜀地。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随同他一起到洛阳去的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都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部正指点。
到了洛阳后,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50多人封了侯。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但是在刘禅看来,却是很大的恩典了。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说:“安乐公,您离开蜀地已经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别安排了一场富有蜀国地方特色的舞蹈,让您回味回味啊!”这场舞蹈让刘禅身旁的部属们非常难过,只有刘禅看得挺有劲,依然谈笑自若,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宴会后,司马昭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又过了几天,司马昭问刘禅:“你还想不想回西蜀的家乡呢?”刘禅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喝,我怎么舍得回西蜀呢!”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司马昭觉得刘禅留在身边也没有什么大危险,所以,并没有杀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
●司马炎代魏建晋
司马昭掌握朝政大权,但他自己不做皇帝,想效仿曹操让自己的儿子曹丕称帝那样,将帝位留给儿子司马炎去做。后来,司马炎接替父亲掌管魏国朝政。公元265年,司马炎在洛阳逼魏帝曹免让出帝位,建立了晋朝。
司马炎坐上皇帝宝座之后,并没有开始过高高在上的奢靡生活,而是审时度势地巩固自己的帝位。他知道父亲司马昭和祖父司马懿对曹氏所进行的残酷杀戮使人们对他也存有戒心,南边的东吴也还没有统一,这都是他的心病。为了灭东吴统一天下,司马炎采取了以仁义治国的方针:赏赐安乐公刘禅的一个子弟做驸马都尉,安抚人心。又专门下诏书,准许原是皇帝现为陈留王的曹奂继续用皇帝的仪仗出入,向他上书时也可以不用称臣。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安定天下人心,包括自己统治区、西南的原蜀国领地。
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司马炎专门颁布诏书,将无为而治作为治国方针。当年,他又向地方的郡国颁布了五个诏书:一是正身;二是勤百姓;三是抚孤寡;四是敦本息末,即鼓励农业这个国家之本,压制商业这种末业;五是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灭吴后,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司马炎颁布了占田制,废除了原来曹操所实行的屯田制。每名男子可以占田70亩,女子占田30亩。占田制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西晋经济的发展,这从户口数量上可以看出来,灭吴国那一年的户数是240万户,两年后猛增到了371万户。
●晋师灭吴成一统
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中唯一留下来的东吴早已衰落了。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非常残暴,他大修宫殿,尽情享乐不算,还用剥脸皮、挖眼睛等惨无人道的刑罚镇压百姓,上上下下都把他恨入骨髓。
公元279年,晋朝一些大臣认为时机成熟,劝说晋武帝消灭东吴。晋武帝决定发兵20万,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晋军攻入吴境后节节胜利,兵威大振。吴主孙皓闻报慌乱不已,他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1万人去抵抗。而当张象的将士看到满江都是晋军的战船,无数旌旗迎风飘扬,遮天蔽日,吓得吴兵早早竖起了降旗。
吴主孙皓知道吴军不能力战,他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水军将领陶浚对孙皓说:“我所率的水军船只都小,陛下若给我2万水军和大船,我自有计攻破晋军。”孙皓马上封他为大将,把御林军也都用上,叫他指挥水军迎敌。第二天,陶浚率水军行在江面上,忽然北风乍起,昏天黑地,战船上的旗帜都被吹落到江里。陶浚的水军一时军心散乱,四处逃散,晋军即直扑建业。
王浚率领的晋国水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帆风顺到了建业。建业附近100里江面,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浚率领水军将士8万人上岸,由张象叫开城门,以摄魂夺魄般的气势进了建业城。
孙皓听说晋兵进城,吓得六神无主,经中书令胡冲的提醒,也学起了蜀汉后主刘禅,脱下上衣,让人反绑了双手,带领一批东吴大臣,到王浚的军营前投降。这样,从曹丕称帝(公元220年)开始的三国分立时期宣告结束,全国又进入了统一的时代。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