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辑 曲尽意犹长-《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第(1/3)页
●戏剧鼻祖关汉卿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最杰出的杂剧家,“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之首。关汉卿从小就博览群书,还学会了写诗、作曲。他非常喜欢杂剧。为了冲破文人狭窄的生活圈子,创作出更多符合人民思想感情的剧本,关汉卿深入艺人歌伎中间,虚心向当时最著名的女演员朱帘秀学习。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能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其创作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他一生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皆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的晚年,正遇上了阿合马、桑歌等奸臣擅权作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汉卿拿起笔,创作了惊天动地的《窦娥冤》。在这部杂剧中,从小被卖作童养媳的窦娥遭到恶棍张驴儿父子和贪官的勾结陷害,含冤屈死,最后托梦给做了官的父亲,才得以平冤昭雪。关汉卿通过《窦娥冤》一剧,猛烈地抨击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和邪恶势力。《窦娥冤》是我国古代“四大悲剧”之一,对当时、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元曲状元马致远
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人,晚号“东篱”。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有治国安邦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20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终于看透了人生的宠辱,于是产生了退隐山林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加入过“书会”,与当时文士王伯成、李时中及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元朝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失望。所以,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这些剧作宣扬人生如梦,要人们正心诚意,修心养性,归隐山林,弃绝欲念,学仙修道。他的作品见于记载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而成的。但是,马致远写的小令最为有名。
●杂剧专家郑光祖
有元一朝,除了忽必烈,以后的皇帝都不太重视文化。在元朝,读书人的地位相当低,号称“八娼九儒十丐”,就是略高于乞丐,还不如娼妓!但是,文化本身是永远不会没落的,元代知识分子把他们的悲愤全部融入文字之中,塑造了“元曲”这种艺术形式,放射出极为夺目的光彩。元曲类似于诗词,有固定的曲牌,有些像宋词,但是对文字的约束比宋词要少,有利于作者表达思想。元曲还可以用来编写戏剧,称为“杂剧”。元代的曲作家和剧作家以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四位大师最为著名,称为“元曲四大家”。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人集资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放浪形骸的白朴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本应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度过,只得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却被兵火洗劫变为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白朴的代表作有《墙上马头》《梧桐雨》等。尽管他的作品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但他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