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舆论对撞-《大西洋之王》


    第(1/3)页

    (求订阅!求票票!4k大章!)

    得益于《大西洋日报》初刊的火爆,还有那天在河畔去街道上,海军退役士官对卡莉的控诉,导致很多涌上街头参与抓捕的百姓都迷茫了,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而做?

    大部分老百姓肯定都是为了钱,要不然谁干这种冒险的事。

    但有没有真的想为禁酒事业做出贡献的?肯定有!不过一定只占少数。

    这批人产生迷茫后,他们的退出,    势必会让这个并不团结的‘民兵’抓捕团陷入分崩离析的边缘。

    这便是舆论的妙用!

    不得不说,黎耀阳这路子确实好使,充分利用了酒鬼们的心理,赚得一片好评的同时,也将禁酒团体最险恶的一面暴露出来。

    这一波就叫一鸟双洞,干的漂亮!

    但是,以韦恩惠勒为首的反沙龙联盟,    面对这样的‘污水’会坐以待毙吗?

    显然不会的,    他们也选用同样的方式,    在报刊上做出反击。

    他们抓住黎耀阳的华人身份进行猛烈抨击,说他是制造酒精的源头,是毒瘤,希望禁酒办公室立即做出反应。

    罗伊看后只想苦笑:反应?还得怎么反应?老子从纽约到大西洋城,再到费城,一路跟屁虫似的跟过来,结果呢?

    《大西洋日报》紧接着作出回应,媒体都是这样,不怕你作回应,无论你做什么回应,只要回应了,那就是热点、就是流量,继续骂你没商量,谁说黑红不是红?

    首先,记者替黎耀阳做了澄清,他不但不是毒瘤,还是对这个社会有益的慈善家。

    同时用近乎一整个版面列举出他资助的贫困生名单,    还有帮助救治的病患名单。

    乍一看全是英文名,但如果仔细调查的话,会发现姓氏全都很特殊。

    不用怀疑,都是华人,但凡有一个白人都算黎耀阳叛变。

    但这件事不能让老外知道,那还不得炸翻锅了?

    总之,先落实他慈善家的人设,博取部分读者的同情心。

    紧接着,记者又从多个方面分析禁酒令的由来:

    【最早的清教徒移民奠定了丑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根基。

    早期的移民生活简朴,严守宗教清规戒律,饮酒绝对禁止。

    但一两代人后,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开始背离清规戒律,享受生活莺歌燕舞,喝酒当然是少不了的。

    到19世纪30年代,丑国烈酒人均消费量达每年7.1加仑,由于妇女和黑人奴隶基本不喝酒,成年男性的饮酒量可以说相当惊人。

    丑国西部一个只有1万人口的小镇,能有500多家酒馆。

    90年前纽约监狱关押的600名男性罪犯中,    只有19个人不喝酒,其中200人严重酗酒。

    内战前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让消费能力快速提高,以及近3000万来自北欧、东南欧等地的移民涌入美国,进一步刺激酒类消费。

    1860到1880年,丑国酿酒业总投资增长7倍,啤酒消费暴涨。

    工业化让啤酒流水线生产、大规模运输和储存成为可能。

    19世纪后期,啤酒成为最主要酒精饮料,威士忌居其次。

    长期把持主流社会舆论的不少老派权贵和虔诚的清教徒们认为,酒精是万恶之源!

    只要没人卖酒,就能有效控制酗酒,从而缓解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精神面貌,提高道德水平,然后大家一起携手共建美好新社会。

    但从五湖四海来到丑国的新移民,宗教种族习俗迥异,对老移民的那套清规戒律不大感冒,且生存压力巨大,连喝口酒都被说三道四,简直莫名其妙。

    而在老移民看来,这帮不懂规矩的土鳖外来户缺乏文明教化,浑身恶习,喝酒不仅亵渎自己的信仰,还容易制造治安隐患。

    禁不禁酒,本质上成了新老移民社会话语权的竞争。

    推动禁酒的民间组织自19世纪20年代起不断涌现,这些民间组织带来的不仅是社会观念的影响,它们也通过游说活动等形式直接影响立法走向。

    禁酒不仅形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不断壮大的禁酒群体也成了政客不得不予以重视的大票仓。

    初衷由此改变!禁酒不再是一种诉求,而成了资本家和政客们利用的工具,成为有心人宣泄思想的渠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