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甜(一)-《大西洋之王》


    第(2/3)页

    明朝的制糖工人依旧在为提升制糖技术而努力,但是却迟迟没有突破,于是就汲取巴比伦人的技术,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了黄泥水淋糖法。

    这项技术将“糖”的品质发生了质的飞跃,做出来的糖特别甜、特别白,就取名为“白砂糖”。

    这项技术传到阿三之后非常受青睐,阿三人民对华夏的制糖工人投来了钦佩的目光,就将这款糖命名为“cini”来表达崇高的敬仰之情。

    “糖”的制造史已经如此曲折,但因“糖”而引发的战争和压迫则更加令人难以置信。

    阿拉伯人是人类历史上科技、文化等的传播者。

    公元5世纪,他们将阿三的制糖技术从恒河带到了西班牙,而周围的欧洲国家却并没有得到这项技术,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糖”这个神奇的东西。

    在华夏、阿三、西班牙等国家享受着“糖”带来的味觉冲击时,欧洲各国还在一边吃着唯独没有甜味的西餐。

    公元11世纪,欧洲国家为了争夺更多的殖民地和财富,开始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西欧天主教教皇率兵攻打亚洲***国家,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

    这场战役直接将“糖”引发的奴役制度打进了人类的历史之上。

    等欧洲打开印度的大门时,除了鲜血、财产之外,还有甘蔗和蔗糖的新鲜玩意。

    这种独特的“甜”味迅速征服了欧洲人的心,与此同时,他们从“糖”中看到了更大的利益。

    如果说华夏的皇亲贵戚是嗜糖如命,那么欧洲王室对糖则有着病态的追求,因为“糖”象征着地位和权力,这一现象在欧洲更加明显。

    18世纪,随着欧洲对阿三的掠夺,阿三造的糖已经完全无法满足欧洲的需求,为此,哥伦布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开辟美洲新大陆。

    而哥伦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掠夺黄金,还为了抢夺土地盖甘蔗园,并且新大陆的原住民。

    至此,一场长达300年的压迫开始了,世界的商业秩序围绕着甜蜜的甘蔗园展开,甚至一度影响到整个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

    在那个时代,甘蔗园就代表着奴役。

    17世纪中叶,甘蔗园的奴役现象达到了顶峰,甚至衍生出了“奴隶贸易三部曲”,彻底暴露了人类的丑恶、资本的暴力。

    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为了从这条“糖”的产业链中谋求最大的利益,他们为此展开了四步策略:

    第一步,在美洲大陆开甘蔗园。

    第二部,用朗姆酒把非洲奴隶贱卖到美洲种甘蔗。

    第三步,把白糖运回欧洲,再高价卖出。

    第四步,用卖白糖的钱买华夏的茶叶和丝绸、枪支和非洲奴隶。

    这些资本家就是按照这个流程从中谋取利益,可是却将甜蜜的“糖”蒙上了残忍、虚伪的面纱。

    当一个事物比较稀缺的时候,能够享受它的只有富豪和贵族,而一旦该事物普遍化,基本所有人都有享受的权力。1850年之后,蔗糖最大的消费群体是穷人,而在此的100年前,贵族则是“糖”的追捧者。

    英国殖民者当年看得很清楚,糖作为一种唤醒人心底渴望的调味品,将产生不可思议的利润,他们干脆将糖称之为白色的金子。

    因为糖是从甘蔗中榨出的提纯物,要完成这个过程,需要种植、压榨、分装等数个环节,在机器尚未出现的时代,每一种有关农产品的产业,都需要大量劳动人口。

    大航海发现的新世界很适合种植甘蔗,但当地有个致命的弱点——人口不足,本就人丁不旺,再加上因为战争和疾病,土著人大量死亡。

    也就是说,刚刚诞生的制糖业要么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苟延残喘,要么另辟蹊径,增加劳动力。

    欧洲殖民者将目光瞄向了非洲,大规模的奴隶贸易开始了。

    从16世纪初开始,数百万非洲人被奴隶贩子俘获,扔进船舱,漂洋过海进入美洲。

    这些黑奴被卖到加勒比地区的各个国家,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美国南部。

    在陌生的土地上,黑奴照顾着从来没见过的植物,终其一生也吃不到自己生产的产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