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清穿之德妃日常》


    第(2/3)页

    “好了,你们且往别处闹去,让你们四哥好好休息。”绣瑜站起身来,先打发了两只泼猴,又叫来伺候的人吩咐询问一番,把一切打点得妥妥当当。

    只是片刻凝神沉思的功夫,额娘身上那股叫他们担忧许久的低落气息就消失无踪了,又回复了往日那股子风风火火的利索劲儿,胤祚长舒口气,冲哥哥比了个安心的手势。

    番麦的事情果然叫康熙大感兴趣,刚看到产量报告的时候他还将信将疑,在得知此物可充作粮食食用、又喜阴耐寒正好适合在淮河以北广大贫瘠的山区播种的时候,他不由激动万分,急忙唤了丰泽园主管农事的官员来,在南书房来回踱步,盘算着怎样推广种植。

    片刻之后,康熙突然意识到这是太子的上疏之后,一种更深层次的巨大欣慰感笼罩了他。胤礽终于知道体恤他这个父亲,友爱其他兄弟了。这说明什么?

    说明太子本质还是不坏的,只是老大老三一个率直一个内向,都恰好跟太子没有缘分罢了。

    康熙欣慰地捋着胡须,当晚就摆驾往永和宫来,拉着绣瑜的手絮絮叨叨说了半晚的话,言语中又透露出几分“提前退休,去畅春园养老,享受生活”的意思来。

    他这样英明神武的一个人,奸诈如鳌拜、隐忍如噶尔丹都败在他手里,遇到儿子的事情却总这样一厢情愿地犯傻。好容易看穿了点真像,太子随随便便放点烟雾弹,他就又一头栽进去了。绣瑜不禁觉得他又可恨又可怜,便耐着性子跟他一问一答。

    她好歹也是见过玉米十八般吃法的人,糊弄一个古人绰绰有余了。聊了片刻,康熙见她言之有物,颇有见地,不由愈发来了兴致。

    绣瑜趁机说:“民间百姓大多效仿皇室,吃穿住行所用之物无不以‘贡品’为荣。皇上若想推广这番麦,不如自皇室起。”

    可这番麦以前毕竟是喂马的玩意,谁知道有没有什么慢性毒素?康熙不禁犹豫片刻。绣瑜见状笑道:“您以前为了平定西北,连野草树根都带头吃了,现在身边医药齐备,又何惧这点东西?”

    康熙被她一句话勾起战场上的豪气万丈和亲征未竟全功之耻,遂下定决心:“也好!朕就来做一回这天下表率,若是无碍,再叫阿哥们吃。瑜儿可愿助朕一臂之力?”

    民间百姓日常造饭,都是妻子下厨做给丈夫吃,遇到大节大寿,还要招待全族的客人。康熙这是要她陪着演一出“政治作秀”的戏码了。

    若是往常,绣瑜哪里肯出这个表面光的风头?但是如今外人都当她失宠,倒把永和宫看扁了,正好拿这事来立一立威风才好,她便欣然应允,又道:“十四身子不好,臣妾当初跟您商定待他年满三周岁之后再起名字,您可别忘了。”

    “十四养得艰难,朕岂是那等不知所谓之人?”康熙握了她的手在掌心摩挲着,低声道,“宜妃宫里的王常在那日穿了件天青色团绣折枝月桂的袍子,朕觉得不好看,让她换了。”

    绣瑜心里忽的一凉,又从刚才融洽暖和的气氛中掉回冰冷的现实:“天青色轻浮靓丽,原来皇上不喜欢,好在臣妾年纪大了,已经很多年不穿了。”

    康熙不急不缓地认真说:“朕喜欢,只是已有珠玉在前。纵然已经时过境迁,也不会错把鱼目当珍珠。”

    绣瑜喉间酸涩:“臣妾素日看闲书,听某朝一无名书生说,女人年轻的时候是颗无价的宝珠,可愈老就愈失了光彩,到最后竟成了死鱼眼睛了。”

    “不过市井之徒的下流之言而已,你几时也相信这样的自轻自贱之言了?我满族女子管家理事,教养子女,以前在关外的时候偶尔还要上阵杀敌,劳苦功高,理应越是年老越受敬重才是!”

    康熙耐着性子解释:“江南大旱,汉人人心浮动,王氏家里原是汉人抬旗,朕总要表现出满汉一家才是。”
    第(2/3)页